发热脊髓损伤并发症之一

脊髓损伤之发热发热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其原因可能与感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不良等因素有关。脊髓损伤患者电解质异常也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状况,其原因可能与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机体应激、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本文回顾性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发热与电解质变化的关系。一般资料年-年在本院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是否有发热症状,分为发热组和对照组。发热组入选标准:①诊断明确的脊髓损伤;②受伤或手术后时间大于1个月;③体温(腋温)高于38℃;④病例资料完整;⑤饮食情况正常。对照组人选标准:体温(腋温)36℃~37℃,其余标准与发热组人选标准相同。发热组电解质检验时间均为发热后3h内,对照组检验前后各24h内均为正常体温。发热组例,其中男性例,女性75例;年龄8~71岁,平均46岁,20~60岁例;从受伤到住院时间1.5个月~8年,平均4个月;脊髓损伤原因:车祸例,高处坠落55例,砸伤38例,其他原因5例;完全性损伤例,不完全性损伤例;颈段67例,胸段例,腰段例,圆锥马尾神经损伤18例。对照组例,其中男性例,女性42例;年龄6~75岁,平均43岁,20~6O岁例;从受伤到住院时间2个月~7年,平均3.5个月;脊髓损伤原因:车祸例,高处坠落49例,砸伤63例,其他原因3例;完全性损伤例,不完全性损伤例;颈段59例,胸段例,腰段例,圆锥马尾神经损伤15例。结果01电解质水平两组血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热组血钠、氯、钙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02电解质与体温的相关性   除血钾水平的变化与体温无关(P0.05)外,其他电解质均与体温呈负相关(P0.01)。见表2。讨论   发热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如下。①感染。脊髓损伤后,多数患者出现排尿障碍,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高,因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发热也常见。同时机体免疫力下降,呼吸系统的感染机率也升高。此外,患者运动功能损害,压疮发生率升高。还存在其他不明原因的感染。本次研究发现,患者发热的主要原因也是泌尿系统感染。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汗腺分泌功能下降,散热减少,体温升高。尤其是颈段脊髓损伤最容易发生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③脊髓损伤后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调定点升高,引起体温上升,即中枢性发热,其具体机制不详。   电解质紊乱亦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状况。其中,急性期(病程1个月内)低钠血症的发病率约45%~77.8%,但本研究主要针对恢复期(病程超过1个月)患者。其他电解质(钾、氯、钙)变化的报道较少。目前认为,导致电解质紊乱的主要原因如下。①饮食结构调整。患者发病后,患者及家属通常会改变患者的饮食结构,以低盐低脂饮食较常见,电解质补充减少。本次研究中,两组饮食结构变化不明显,均为正常饮食,基本排除饮食改变对研究结果的影响。②饮水量增加。发病后,尤其是发热时,部分患者出现口渴反应,通常会增加饮水,导致电解质浓度下降。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电解质的吸收功能障碍。④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低下,肾脏排出离子增加。⑤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肾脏排出水分减少,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⑥利尿剂的使用,促使肾脏排出离子增加,电解质损耗增加。⑦心钠素的分泌失常。心钠素是一种循环激素,主要由心肌细胞分泌,在大脑及脊髓组织中均有分布,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舒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脊髓损伤后,心钠素的分泌与释放也受到抑制,引起血电解质水平,尤其是血钠水平的变化。本组病例,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没有针对电解质紊乱的原因进行深入检查。   脊髓损伤后发热与电解质变化之间的关系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本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发热患者与正常体温患者之问,除血钾水平变化不明显外,血钠、氯、钙的变化比较明显,并呈整体降低趋势。因此,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临床医生遇到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发热,除积极寻找致病原因如感染等外,还应尽快检查血电解质水平,根据检查结果相应调整方案,可能会对治疗有所帮助。摘自《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好文章要跟大家分享哦!最专业的导尿知识,请







































南京人你啊晓得啊六合的这个地方最适合秋
南京人你啊晓得啊六合的这个地方最适合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owrrm.com/zlyz/14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