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11月22日消息(记者迟嵩哈尔滨台记者李霜)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4天前,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吉·卡纳瓦罗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由他与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团队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消息一出引发一片哗然。在19日的《新闻纵横》节目中,关于这一手术面临的医学、伦理、法律困境,也做了梳理。
而在昨天,这一事件有了新消息,哈医大任晓平举行媒体见面会并澄清,其并未实施人类“换头术”,也并非有些评论所说的。实际上,他是在尸体上完成一个解剖术,是人类“第一例头移植模型”。何谓头移植模型?与媒体报道的“换头术”有何不同?
“上周末,国外媒体透露,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做了一个解读和发布,即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教授完成了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妥当。最近在科学领域,我们团队有个重大突破,完成了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实验模型,并非‘换头术’。”在哈医大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任晓平首先澄清“换头术”的说法,他表示,在活体上移植才称“换头术”,而这次正确的提法应是“换头术的手术方案”。
任晓平说,近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经过长达约18小时的手术,他和团队成功将一具尸体的头与另一具尸体的脊椎、血管及神经接驳。在接下来的一周,有关本次实验的数据、过程和结果将在美国学术杂志《SNI》上发表,届时关于手术的全部详细过程都会刊登在上面,“手术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每一步组织如何解决、如何修复,以及要保证病人术后最大的功能恢复,我都在论文里用数据、用科学详细地、全面地阐述。这项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可以作为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在现代医学史上从未有过,这是人类现代医学第一次把‘头移植’整个外科手术的步骤、手术设计完整地提出来。”
任晓平说,中枢神经再生、大脑缺血和免疫排斥是头部移植面临的三大技术挑战。其中,中枢神经再生被认为是目前尚未突破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即如何使头部和移植体的脊髓连接在一起,恢复神经功能。他强调其团队在大动物身上做的脊髓损伤融合实验取得的最新成果,“这个领域里一般人可能都不敢相信。我们现在在中枢神经脊髓损伤做到这一步,而且实验成果非常可观。”
任晓平边展示视频,边透露说,最新进展是其团队在小动物、大动物身上成功进行实验。在手术室里,实验人员从狗的背部开始,进行脊髓全切断。接下来,在切断后“立刻把它融合”。融合的方式是用特殊的化学药物——粘合剂聚乙二醇(PEG)。术后两个星期,狗能很踉跄地走路。术后两个月,它开始能跑。任晓平表示:“尽管它不能%和正常狗一样,但是已经能站立、能跑。这项实验已经观察一年,效果非常好。”
任教授谈到,头移植不是单纯的器官移植项目,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会带来医学领域很多新进展,任晓平团队在脊髓损伤修复重生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是其中之一,“头移植”的项目拿下来,很多医学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目前对于癌症复发、先天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和高位截瘫等顽疾没有治疗办法。未来在突破一些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为患有上述疾病但脑部健康者,移植躯体健康但脑死亡者的身体不失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选项。任教授说:“这项科学成就的重要性对头移植而言是不可估量的,将来如果进行头移植,必须要参照这项研究成果。医学是一个实验科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永远追求完美。新生事物出现之前,有争议很正常,尤其是如此具备挑战的事物。一旦头移植医学技术成熟,一定会在临床上实现,这一天不会太远。”
现年56岁的任晓平是哈尔滨医院骨科副主任,曾实施黑龙江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年,他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手显微外科中心参与完成全球第一例成功的手移植手术。年,任晓平从美国回到哈尔滨工作,并在年进行了首例小鼠头移植,术后最长存活的达到一天。
显然,任晓平教授对于人体头部移植手术的看法与和与他合作的卡纳瓦罗相比要保守和实际得多。卡纳瓦罗从年发表头部移植计划开始,就多次在媒体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宣传换头手术的可行性和实验进展。但是,很多动物实验细节却并没有和媒体透露,也并没有被发表在学术杂志上。这让很多业内科学家对其持有强烈质疑,认为这是一个疯狂且并没有足够科学依据支撑的尝试。
现代医学的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伴随着对既有社会伦理、法律和“身体观”的挑战,一些新概念或技术,在最初往往显得“惊世骇俗”。在这个意义上,以今天的伦理观来完全否定换头术的未来,或许过于武断。但是,面对如此多的伦理争议、法律模糊地带以及未知风险,对于这样的试验,抱持慎重态度很有必要。更何况,在医学技术层面,其实还相距甚远。
迄今为止,卫生主管部门尚未就该手术实验表态。给科学探索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空间,是必要的;但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规范也不应缺失。虽然国家卫计委发布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但由于该实验目前只在遗体上进行,超出了办法的规范范围,这也给我国的医学伦理建设提出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