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创伤。其中胸腰段脊髓损伤最为常见。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是脊髓损伤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的重要决定因素。早期站立训练既可以通过减少卧床时间有效降低肺部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挛缩、压疮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卧床相关并发症,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意义。
智能下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它较普通电动起立床增加了减重支持系统、起立踏步训练系统和智能反馈系统等,可检测下肢痉挛,一旦产生痉挛驱动电路立即停止,避免对肢体造成伤害,可早期开始模拟正常步行训练。临床上主要用于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及步行能力受限的患者,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能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但其作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年5月—年5月,在某院的52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创伤性脊髓损伤,病程1—3个月,损伤平面为T10—L1,脊髓休克期已结束,无引起脊髓进行性损害的因素;②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定为C级;③已行椎体内固定手术,脊柱稳定性尚好;④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①颅脑疾病、严重心肺疾患及其他重要脏器病变;②严重的下肢血管疾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③严重痉挛;④认知功能障碍。入选的5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组(治疗组)和电动起立床组(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坐位训练、翻身训练、转移训练、气压治疗、肌电生物反馈、地面步行训练及ADL训练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治疗组采用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该设备由站立床、减重装置、机器本体、踏板及智能反馈操作系统组合而成,将减重支持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踏步训练有效结合,让患者在站立训练的同时带动下肢运动,模拟人正常走路时下肢关节的运动方式。两组训练每次30min,每天2次,每周6天,疗程6周。
1.3评价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开始48h内和治疗6周后进行康复评定。分别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评估。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ASIAlowerextremitymotorscoresubscale,ASIA-LEMS)。平衡功能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步行能力评定采用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alkingindexforspinalcordinjuryⅡ,WISCI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Barthelindex,MBI)。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6周治疗并接受评价。治疗前两组患者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对照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亦有显著提高(P<0.)。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高于电动起立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是决定患者治疗满意度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早期开始站立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多合并椎体骨折,即使行椎体固定手术,但早期脊柱稳定性仍可能相对较差,站立床训练可固定患者骨盆及下肢,并可调整不同站立角度,是相对安全的站立训练方法。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在电动起立床的基础上增加了减重支持训练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现实技术。可在减重状态下早期开始步态训练,具有主动功能及被动功能训练,步态控制采用了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最大程度地模拟了正常人行走的生理步态,为步态训练打下坚实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活动依赖的可塑性,通过定时定量的、重复性的、标准化的、强化的康复训练可以刺激特殊的神经通路促进神经功能重建,恢复患者步行能力。
该系统自动检测痉挛,灵敏度可调节,痉挛后步速自动降低,更安全。人性化控制痉挛程序:一旦发现痉挛,驱动杆立刻放慢速度,随着肢体的不同运动方向,可以根据肢体反馈进行自然调节痉挛的肢体。训练驱动模式:模拟人体步行曲线函数,在液晶屏上直接显示。痉挛灵敏度可以根据病人需要而调节。
另外,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XYKXZFK-9)采用起立踏步训练系统,为直立床与下肢关节康复训练的完善结合,对膝关节、踝关节做主动和被动训练,适用于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可自动切换主、被动模式,让患者身临其境,提高治疗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重建,提高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结合了电动起立床、减重步行训练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弥补了单一使用以上技术的局限性,提高了康复训练效果。
本文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作用于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探讨该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脊髓损伤的预后与损伤原因、损伤时间、损伤平面及损伤程度等因素有关。为了减少干扰因素,本研究中纳入标准中明确限定了损伤原因为创伤性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为T10—L1,损伤程度均为ASIAC级,病程为1—3个月。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且两组患者治疗前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训练,训练项目保持基本一致,尽量减少对本试验的干扰。
经过6周康复治疗,治疗后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传统的康复训练及站立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组间比较,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但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提示配合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较单纯的站立床训练在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方面作用更明显,对脊髓功能重建帮助更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并且,传统康复治疗及早期站立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早期康复介入。
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目前临床应用不甚广泛,主要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高春华等研究得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单一康复训练的对照组。解东风等对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也得出同样结果,并且得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脊髓损伤亦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智能下肢反馈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好白癜风哪治得好